摘要:这两天,一直在重温那部86版的《西游记》,寻找着自己走过的这部经典名剧的拍摄地,缅怀那位优秀导演,今天就去86版《西游记》中“观音传真言”和最终收复白龙马“意马收缰”的拍摄地武夷山大红袍景区转转吧......“年年春自东南来,建溪水暖冰微开...
这两天,一直在重温那部86版的《西游记》,寻找着自己走过的这部经典名剧的拍摄地,缅怀那位优秀导演,今天就去86版《西游记》中“观音传真言”和最终收复白龙马“意马收缰”的拍摄地武夷山大红袍景区转转吧......
“年年春自东南来,建溪水暖冰微开,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栽。”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的前四句。宋朝,正是“斗茶”之风盛行的年代,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,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,主要是斗水品、茶品(以及诗品)和煮茶技艺的高低。从范老先生著诗极力赞美武夷茶来看,宋朝时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。
俺是一名“茶人”,自从2008年开始正式接触武夷岩茶以来,对武夷岩茶其中的“水仙”、“雀舍”、“水晶龟”“肉桂”等品种一直情有独钟,成了每日必啜之物。爱屋及乌,自然也就对出产这一极品的武夷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武夷岩茶,俗称“大红袍”,属乌龙茶类,其外形条索紧结,色泽绿褐鲜润,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,叶片红绿相间。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,香高而持久,“岩韵”明显。品饮“大红袍”茶,必须按“工夫茶”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,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,那别样的活 、甘、清、香......
在武夷山,关于大红袍,有着许多版本的传说。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“状元篇”:一进京赶考的举子,过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忽染重病,生命垂危。寺中方丈取寺前茶树之叶熬成汤药嘱其服下,结果,举子不但病体痊愈,且文思泉涌,一举高中状元。饮水思源,状元衣锦还乡时,专程到茶树下朝拜,并脱下火红的状元袍披在茶树身上。“大红袍”之名由此传开。
传说中的大红袍多了几分神秘,而现实中的大红袍更让人称奇:大红袍是乌龙茶中的极品,极品的大红袍以卓越的品质赢得盛名,更因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──莽莽武夷山,现仅存6棵340岁的原生大红袍!每年产量不足500克,在2002年的拍卖会上,20克原生大红袍竟拍出18万元的天价!”
大红袍景区坐落在武夷山的南山门那边,从城里先坐车到停车场,走过一座桥,进入主景区大门,再坐环保旅游车,20分钟后就可以到达景区。
走不多远,就进入一片茶的海洋,山坡上、谷地里都种满了茶树,路边还立着一个“茶芽”形状的雕塑,旁边有一块石碑,上书“九龙茗茶园”。
不远处的山岩上都刻满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颂武夷、赞美大红袍的古诗名句,当然,范仲淹老先生的“年年春自东南来”也不例外了。
沿着谷底的山路,跟着狭窄的溪水再往里走,就到达“九龙窠”了,溪水清澈见底,空气清新宜人。
拐一道弯,再上几步台阶,我们终于见到“茶王”了。
被誉为“茶中之王”的大红袍茶树,生长于九龙窠峡谷最后一窠岩脚下,大红袍茶之所以能获得“茶王”的美称,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.茶树所处的峭壁上,有一条狭长的岩罅,岩顶终年有泉水,自罅滴落.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,因而土壤较润泽肥沃.茶树两旁岩壁直立,日照短,气温变化不大.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,采制加工时,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,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.因而,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功效。
不过,我们看到的“茶王”,已经进入了暮年,早就不能采制茶叶了。现在市面上喝的大红袍茶,已经不知是他的多少代子孙了。天公也不作美,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,我们也只得离开了。
告别“茶王”,“好导”把我们带到一个茶农家,继续品茶,打发完了剩下的时间。晚上七点,我们又坐上了那列旅游专列,带着对武夷山水、对武夷岩茶、对武夷人的美好印象返回了厦门。
茶王,让我再看你一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