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6-06 21:54:35 | 浏览:98
泥匠夯土墙工具
过去民间造屋只粗略描画构架,并无施工图参照,因此泥匠和木匠二人不但是建造土楼的总设计师,某种程度上还充当着土楼设计施工图的角色。他们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,在脑袋中构搭各种建造式样,与家族主人协调、商量,全力合作,就能按部就班推进土楼工程。这样,经过甚至长达几十年的接续建造,十分庞大的土楼就逐渐建成,这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,通常要两三代接力才行。
土墙夯筑中
(3)雇工似募兵
上面讲到,雇工主要是指除泥匠木匠之外的小工,由家庭、家族或乡邻等劳力担负。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在工地打杂,如搬运、拌土、上料、简单木作等,手艺稍好的也可负责诸如夯土之类的技术活。
根据工程量大小,小工人数几人、十几或几十上百不等。这些人数在开工之前都要谋划排定。需提到,因传统农耕时代亲邻敦睦,承担小工的乡人,均自发帮忙,这次你帮我,下次我助你,不用付工钱,管个饭就行。
(4)备料有讲究
作为福建传统建筑,土楼备料的特点体现乡土性:
不仅表现在空间布局与当地民俗习惯相吻合,更突出的还表现在就地取材,对泥土、木材、石材等地方材料的巧妙应用。
土楼建造中用作椽梁等的杉木
土楼为土墙木构砖瓦建筑,需要准备的材料基本有三大类:土石沙;石灰;木料和砖瓦。如木材用杉木,当地多山,林海茫茫,寻得上好杉木较为容易,放置干透,尽可能减少后期干缩和开裂造成的麻烦。
土楼夯土技术相当完善和成熟,作为重要环节的夯土墙配料非常讲究。泥土选用红壤土、田岬泥(田底泥,一种水田下层未耕作黏土)和老墙泥(瓦砾土),三种土按比例配置,发酵成熟,再加入石灰和砂,拌成三合土即可。还有一种特殊配方,材料成本较高,即加糯米汤、红糖和蛋清,用泥锄拌匀,这样上料夯筑的墙体更加牢固耐用。土楼建造的配料通过材料互补,实现性能提升。最终,高大夯土墙不开裂不缩水,使用寿命也随之增长。
(5)祭拜同“出征”
这是土楼开工前最后一道程序,族人非常重视,严格讲有一套完整仪式:烧香化纸、杀鸡祭拜天地、安符出煞、洁净地面。这种祭拜仪式相比现代奠基典礼更具传统人文气息。
在“崇尚自然,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时代,土木建造从“敬天畏人”出发,重视筹备,直到将房屋建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,在今天的人们看来,不仅充分体现生态低碳的环保优点,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承。福建土楼能作为土木建筑典范,可见前期筹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(1)地基扎得牢
过去土楼打地基,因建筑体量大,换种能类比的说法就是今天挖基坑。当时叫“大脚坑”,为下一步打石脚做准备。传统时代的地基,一般只挖掘墙下空间。但福建土楼不仅如此,因地基宽度约是地面墙体宽度一倍,基坑就要挖得更宽些,而深度则依据楼高、地质状况而定。据说有的土楼为防止吸水,地基要挖5米深,仅此一项就要花费一年时间来完成。
(2)石脚砌得稳
石头砌的地基与墙基
地基及地面少许部分,均用石头砌基础,分为大脚(地下)、小脚(地上墙脚和腰壁)。大石头砌大脚,四个边角需用整块超大石,边缘以土夯实,内里隙缝填小石。规整的小石块砌小脚,以三合土粘接,高度半米至两三米不等。
(3)行墙头一炮
小脚养护的几天中,匠人可以休息调整下了。小脚养护干固,紧接着就是夯土墙作业,即行墙。行墙的被重视程度不亚于前期5项筹备最后的祭拜。在行墙前一天,族人要设席宴请匠人、风水先生和帮工。次日,在贴着喜庆对联红纸的木版夯杵前放一挂鞭炮,宣告夯墙开始,就可行墙了。
土楼夯土墙施工中
另外,作为夯筑的第一版墙,一定用最好的土料、最沉稳的办法、最严谨的态度进行。夯完还要及时修补,抹平墙面缝隙,拍打墙面,使其平整而光洁。如此做法,跟打地基有异曲同工之妙,其实还是基于人们对建筑基础的重视,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,正是这道理。
土楼的夯土墙底墙厚度基本在1.3米至2米,表面看已经很厚,可按照宋代《营造法式》规定的技术标准“高厚比3:1~4:1”来看,高度十几米的福建土楼,其高厚比达到了大致6:1~7:1,远超宋代标准,显示了它的夯筑技术的进步性。需要提到,建造近300年的最高土楼之一的和贵楼,高21.5米,底墙厚仅1.34米,高厚比竟达16:1,比现代夯土建筑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土楼的大屋檐
(6)装修细收工
这是最后一道工序,主要是七七八八一些木工和泥工活儿。此时,木工负责楼梯、栏杆、门窗、天屏以及其他木头装饰,泥匠通常负责外装饰,如开窗洞、铺走廊、粉墙、磊水塘、砌石阶及灶头等。
由于土楼体量庞大,占地面积通常数千平方米,甚至达到上万平方米,如最为庞大的方形土楼遗经楼仅占地就有10300㎡,如果算室内面积,就更多了,因此装修时间也比较久,少则一年,多则数年。
相比区区数年的装修,一些精工细作且极重细节的土楼,从启建到完成会花费几十年,如被称为“土楼王”的承启楼,规模巨大,造型奇特,古色古香,据传从明崇祯破土奠基,至清康熙竣工,历世3代半个多世纪才告完成。今天,它与万里长城、敦煌莫高窟一起作为国家名片,大放异彩。
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,福建土楼不愧为中国传统民居瑰宝。它的建造一环扣一环,紧紧相连,终于成就或规模宏大、富丽堂皇,或聚族而居、粗犷雄伟的土楼。
南靖田螺坑“四菜一汤”
上下五千年,5项筹备6大工序,终促成夯土民居建造的集大成者:福建土楼。回顾石器时代“堆筑技术”萌发,经商周“版筑技术”储备、秦汉的广泛应用,源流而下,至唐宋开枝散叶,登上巅峰,才在明清一代集诸土木技艺之精华,一举在闽南闽西南山乡蔚为大观,它不仅是民居“巨无霸”,更堪称民族古建雄壮激流中的一朵“奇葩”。
位居传统夯土民居建造巅峰的土楼,在快餐化时代的人们看来,其建造也或显得繁琐,甚至有些不可思议。即便如此,本文并未详涉选材、配料等更具体的技术细节,这又是一个可以单独展开的长篇叙述。总之,一项千年流程的技艺精华,一项真正属于工匠的手艺,唯有不计得失,沉下心来,精工细作,方领悟其精髓,深习得技艺。当然,从事无巨细的诸流程之中,也约略可见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的窘境及断流缘由。
参考文献:
《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:福建卷》,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
《福建土楼——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》,黄汉民著,三联书店2009年版
《福建民居》,戴志坚著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
《福建民居》,李秋香等著,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
《老房子——福建民居》,黄汉民、李玉祥著,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
《中国传统民居建筑》,王其钧著,南天书局1993年版
泥匠夯土墙工具过去民间造屋只粗略描画构架,并无施工图参照,因此泥匠和木匠二人不但是建造土楼的总设计师,某种程度上还充当着土楼设计施工图的角色。他们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,在脑袋中构搭各种建造式样,与家族主人协调、商量,全力合作,就能按部就班推进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经济发展、产业兴盛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,百姓生活红红火火。“我的家,在中国”成为中国老百姓自豪的身份言说。随着“绿水青山”、传统文化复兴思想的兴起,政府、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重返故乡、在传统街区和广大乡村,再造美丽
福建现存 3万多座土楼,主要集中在龙岩永定县、漳州华安县、南靖县。处于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数量并不多,她没有永安、南靖土楼那么有名气,但这里的土楼却有着别样的风采。大地土楼群由“土楼之王”二宜楼、“福建土楼博物馆”南阳楼、“宜居典范”东阳楼三
福建土楼最终形成的过程,可分成两部分:起源来在闽南,传承来在闽西。前者是创意灵感,后者是群众基础。云水谣土楼从闽中土堡、客家围屋再到福建土楼,三者在传承方面具有延续性,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,故而,更多的人愿意相信福建土楼就是客家土楼。但从客家
“福建土楼”主要分布于福建西南部的龙岩、漳州市境内,据不完全统计,共有两万余座土楼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。“福建土楼”是中国历史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,是福建建筑文化的里程碑。在2008年7月6日,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
土楼是中国建筑的瑰宝,是客家人民智慧的成果。分布在福建龙岩、漳州和广东江西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,一般都是建在群山之中。土楼就是客家人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一种房子,有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,建在群山中也是为了更好的躲避战乱。据统计土楼的数量多达近3
作者:刚行路上曾经火热的《爸爸去哪儿3》第三站,来到福建南靖土楼,让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,都无法忘记土楼里会有这样精彩难忘的片段,而事实上,真实的南靖土楼到底怎样,或许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明白。这一次,来到南靖土楼以后才更为明确,实际上南靖是一个
南靖属于福建漳州市,南靖县最为精美的土楼是田螺坑土楼群。站在南面山的半山腰上,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,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,奇异秀丽。而南靖最高土楼“和贵楼”虽建于沼泽地,至今却仍巍然不动;精美的怀远楼目前墙体光滑无脱落,
(欢迎追剧!福大人以第一视角、亲身经历为您连续奉上17篇“福建闽西南地区自驾游攻略&故事”,今天发布第14篇,剩余3篇。路线攻略涉及厦门、泉州、安溪、龙岩、永定、南靖,内容题材适合毕业旅行、休闲放松、吃喝玩乐和深度体验。请点击标题下我的账
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于7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,“世遗”福建土楼让人称奇。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、江西、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,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、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,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,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
华安土楼福建土楼,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,也称“客家土楼”,于2008年7月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、江西、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,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,与木结构结合,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。它们是历史上中国
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,呈圆形、半圆形、方形、四角形、五角形、交椅形、畚箕形等,各具特色,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、华安,永定等地。福建土楼含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、洪坑土楼群、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、振福楼,南靖县的
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之妙,不身在其中,难窥其真貌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历史悠久,华夏大地上绽放了各具特色的民居,在世界建筑史上较为罕见。最具特色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、陕北窑洞、安徽古民居、福建土楼、蒙古包都具有代表性。尤其是福建土楼位居民
来源:中国新闻网 崇山峻岭之间或圆或方的土楼,是人们对于福建古民居最直接的印象。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,是客家人在辗转迁徙中,发扬古老建筑技术创造的“世界建筑奇迹”。以土墙、杉木和泥瓦构筑的土楼,集居住与防御功能于一体,最多可同时容纳800
福建土楼建于15世纪至20世纪期间,位于福建省西南部,分布在120多公里范围内,共包含46座建筑物。土楼高达几层,从内部来看,建筑样式呈圆形或方形,每座土楼可住几十到数百人。土楼的建造是用来起到防御目的,环绕着一个中心开放式庭院,只有在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