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福建土楼福建土楼,被誉为“神话般的山区建筑”,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,又称“客家土楼”。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永定、南靖和华安,土楼作为客家人引以为豪的建筑形式,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。2008年7月6日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[20]主要位于...
福建土楼,被誉为“神话般的山区建筑”,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,又称“客家土楼”。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永定、南靖和华安,土楼作为客家人引以为豪的建筑形式,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。2008年7月6日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[20]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、龙岩市、泉州市境内,包括南靖土楼、永定土楼、华安土楼、平和土楼、诏安土楼、泉州土楼等土楼群。
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,成熟于明末、清代和民国时期。土楼以石为基,以生土为主要原料,分层交错夯筑,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,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。土楼,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,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,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。
据记载,福建土楼最初产生于宋朝、元朝时期(11世纪至13世纪)。这就是说,福建土楼的兴建历史最长达到了1000年。那时候,中原战争频繁,局势动荡不安。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,纷纷从中原来到福建、广东等沿海省份。他们被称为客家人。他们在远离平原的山区修建房子,这是福建土楼的前身。那时候,福建土楼规模较小,结构简单,形状上也是中规中矩的正方形、长方形,没有圆形建筑。
到了明朝时期,局势安定后,随着经济、文化的发展,不少福建客家人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,成为官宦家庭。与此同时,家族里人丁繁茂,人口越来越多。于是,福建客家人就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圆形土楼。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,由于战乱的影响,福建山区又修建了不少土楼。
圆形土楼是客家居民的典范,土楼内居住着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家族,过着共门户、共厅堂、共楼梯、共庭院、共水井的大家族生活。住在土楼里,和睦生活,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,反映了客家人和睦、平等、团结的传统。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,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,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。在外有倭寇入侵,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,举族迁移的闽南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,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,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。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,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。
建筑材料由土、沙石、竹木,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,就地取材,以建造外墙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,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,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。
福建土楼的墙壁,下厚上薄,最厚处1.5米。夯筑时,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,夯实在,埋入大石为基,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。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。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,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,经反复捣碎,拌匀,做成俗称的“熟土”。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,红糖,以增加其粘性。夯筑时,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“墙骨”,以增加其拉力。就这样,经过反复的夯筑,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,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,因而坚固异常,具有良好的防风,抗震能力。
在如今的和平时期,物资足够,交通方便的情况下,土楼很成为了宗族的意义象征,是维系当地宗族血缘的一个标志,从这里,还是能看到我们汉人祖先的智慧,祖先为了安稳生活付出了很多。
在古代宗法制延伸下来的封建制度,宗族作为写在汉人基因里的词汇,经由客家人带到了南方。一个土楼至少是一个家族,往往是一个小社会。楼里可容纳两三百人,这里有父母、子女、妯娌等宗亲关系,也有几世同堂,更有“族长文化”,即最高长辈在古代乡土中人情社会的权威。
每一个建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,可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也可以是某位时代人才的巧夺天工,更可以是祖祖辈辈们的呕心沥血的付出而得来的。
福建土楼样貌图1
福建土楼样貌图2